新闻
2022年4月
教育传媒到校直击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 - 2022年4月
「十一年一贯」一条龙学制 设计特色校本课程 建构特别学习历程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真道书院于2002 年创校,贯彻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为办学理念,通过全人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特潜质,助他们迎接未来多变的世界。校长曹希铨博士及教学团队深信,「教育的核心,就是品格的塑造与心念的转化」,期望透过别具特色的课程培养出将「三自」精神——自理、自学及自省——深入骨髓的「真道人」。
十一年学制三学段 提供IB 或DSE 学制
学校自创校时便已实行一条龙的教育模式,期望减少学生操练基本能力评估(Basic Competency Assessments)或升中考试的时间,让学习能够更为集中及有效地推行。为此,学校创设了全港独有的11年教育制度,并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分别为首两年的基础阶段(Foundation Stage),中段五年的拓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以及最后四年的通达阶段(Mastery Stage)。
在基础阶段,学校脱离传统科目的教学框架,实践多元活泼的教学模式,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建立自理、自学及自省的能力。及至拓展阶段,旨在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各项潜质。在通达阶段的首两年,学生能够学习综合课程,并于通达阶段第三年按照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读新高中课程或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IBDP),为将来应付公开考试及升读大学作准备。
全球前 50 IB 学校 成绩远超全球水平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元的升学选择,学校在2011年4月正式获国际文凭组织(IBO)授权,开办IB 课程。候任校长李泽康博士坦言,推行初期只有少数学生选修IB 课程,但在教学团队的努力及支援下,选择修读IB 课程的学生渐增,多年来不乏满分状元的诞生,成绩更是远超全球水平。
李博士续指:「虽然同学在应考IB 文凭试时平均年龄只有17 岁,较世界各地考生的平均年龄低一至两岁,但透过教师团队的带领,同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并体现于文凭试成绩上。」学校近年更获英国教育机构Education Advisers 评选为全球IB 成绩TOP 50学校,并在香港大学推荐下成为诺学精英学者协会(National Society of High School Scholars)的香港分会,该协会由诺贝尔家族成员创办,为全球优秀的高中学生提供学术资源,学校每年均有十多名学生获邀成为成员,实力备受肯定。
悉心剪裁教学框架 增设校本特色课程
在崭新的学制下,所有课程必须重新剪裁及设计,除了减少重叠的教学内容,更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够将知识紧密联系。曹校长便是创校初期的核心人物之一,负责为学校设计校本的科学课程:「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下,科学并非小学教育的必修科之一,因此在当年我只能够参考外国及中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编排一套完备的科学课程。」校本的科学科强调「Hands-on」,学生借着动手实验和协作,有助他们将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转化成知识概念。
另外,学校亦于基础阶段至拓展阶段第三年设置媒体科,让学生透过不同媒体学会欣赏世界的美,并从创作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及艺术潜能。袁慧诗副校长说:「在低年级时,同学会先学习技巧如拍照、定格动画制作等及背后简单的理论;高年级则会教授如何运用批判性思考能力判别及筛选媒体资讯,建立他们的资讯素养。」在疫情前,学校更为学生举行摄影展,与公众分享校内学习和点滴,并表扬他们在美育上的成就。
户外考察活动 让知识延展至生活
实践是重要的学习过程,学校为拓展阶段第四年的学生设计大量户外学习及跨境学习计划。曹校长说:「这段时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明显较上一阶段提高,因此我们于不同学习领域安排学习计划,如到澳洲进行地理及生态考察、到访日本广岛及厦门进行历史文化学习等。另外,为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及态度,我们亦会举行服务学习团,如同学曾经在峇里服务交流团中与当地组织合作建设生态酒店,培养『仆人领袖』的精神。」
回应联合国THE 17 Sustainable Goals,学校于通达阶段引入Community Innovator,让学生走进社区,观察社会需要,引导他们以同理心出发创造梦想,同时培养协作、解难及企业家精神。
面向全球海纳人才 打造多元专业教育团队
学校非常重视教育质素,并创立「中小学合一」教学团队,确保各学习阶段的课程能顺利衔接,为学生建构愉快又有效的学习环境。为了培育具国际视野的未来领袖,学校汇聚海内外优秀的人才,整体教师平均学历居全港之首,55% 教师拥有硕士、博士资历,当中更不乏颁授自剑桥大学、帝国学院等世界十大知名学府。由老师在本科的学养丰富专业,因此学校自小学起便推行「专科专教」,即使学生问及一些较深入的问题时,师生亦可一同钻研探究,有助拓展课程的广度,引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校的领导层经验丰富,除了传统教学经验外,亦不乏于行政、资讯、科研等工作经验,如曹校长在投身教育界前亦先后于香港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及高级行政人员、李博士亦拥有超过十年的科研经验,让学校能够成为一个多元的学习社群。
学校一直视老师为宝贵的资产,除了加强入职培训及在职进修的机会外,更资助他们参与本地及海外的研讨会与工作坊,如学校曾资助38 名小学部及中学部老师参与2018 IB Global Conference、就STEM 教育的发展到访麻省理工学院等,透过不断的交流,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及拓展国际视野。学校亦与本地五间学校,包括拔萃男书院、圣保罗书院、圣士提反女子中学、玛利诺修院学校及汉基国际学校组成联盟,鼓励老师分享教育心得,促进专业成长。
结合国际教育科研成果 完善自主学习氛围
教育需要与时并进,在特色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在两年前便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合作,期望透过国际顶尖大学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时代课程,迎合21世纪学习需要。曹校长指出,该团队已经有50多年历史,一直协助世界各地不同的学校优化课程,因此学校期望透过合作,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正向教育及自主学习氛围。
除了积极与大专院校合作外,学校亦透过推动电子书包计划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袁副校长表示:「我们早于疫情前便推行电子教学,『一人一机』计划亦已进行到第四年,适切地应用科技于学与教之中有效提升同学学习。学生能够通过电子学习工具进行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及课后作业,老师亦能透过应用系统观察每位学生在做作业时的答题过程,以及即时了解答对或答错等统计数据,方便老师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评估。」学校现正将计划循序渐进地发展,在2024 至2025 学年将于拓展阶段全面推行。阅读同样是学生自主吸收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推行全校的阅读计划(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鼓励师生于课前早读,巩固阅读习惯及兴趣。
强调家校携手合作 设立「天伦教室」
作为基督教学校,学校非常着重关爱文化,除了圣经的宗教教育外,更聘请三位校牧照顾学生、老师,甚至家长的灵性需要。与此同时,学校特设贯穿11 年的「天伦教室」。有别于一般学校的生涯规划、生命教育等课节,「天伦教室」以家庭作切入点,按照学生的成长阶段教授他们如何面对自己在社会、学校及家庭的责任。袁副校长解释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里,家长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左右同学的德育发展。因此我们会邀请家长一起上课,使同学能够在家庭及学校的关顾下健康正面的成长。」
李博士指出,学校视家长为协作教育伙伴(Coeducators),举办各种活动以建立家校的沟通桥梁,促进家校合作。除了举行家长学堂、家长晚会外,学校每年均会举办公开课,欢迎家长到校观课。曹校长表示:「在疫情前,学校每年均会举办数十场公开课,家长的参与率亦非常踊跃。而且家长可以观看其他级别的课堂,加强他们对学校课程的了解。」由于家校间关系密切,部分家长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为学校提供暑期实习计划,学生有机会于医院及大学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律师楼等进行实习,透过了解真实的职场环境,帮助他们作生涯规划。